我总觉得自己是特别有精神深度和追求的那种人,但有时候又会意识到我不是。但我也不会觉得我浅薄、愚昧和无知。我只是习惯用不那么浪漫的方式看待现实中的现象,而且我本身也能够理解那些抽象的思考方式。

总感觉没那么多好说的,为什么要单开一章?算了,就当最近没热情写日记的补偿吧。

学习心理学差不多加重了我第一段描述的那种倾向。如果一个故事由人组成,我总会下意识运用我的知识去解码他们的底层逻辑。遇到冲突的地方,我就会想“啊,这部分存在艺术加工”,然后又把我自己拉回来“你还没完全掌握心理的运作呢,这是可能存在的,只管分析原因吧”。我有喜欢的情节,也喜欢各种戏剧性的对比和寓意深远的迷思,但是如果是哲学思考?

我承认我在阅读那种内容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下意识的高傲,这种高傲阻止我认真地逐字阅读(以声音能够在我脑中响起的方式),总是粗略扫过。高傲是一种自卑,高傲是一种应对机制,虽然我还不知道我有什么好自卑的,但我可以试着想一想:我的高傲来自于我认为我对身边的生活有了彻底的觉知和掌控,没有什么让我迷茫,没有什么让我觉得没有意义、不解和真正愤怒。反过来说,我怕的正是生活脱离掌控,事物使我迷茫,所以我不想深入那些似乎远离我舒适圈的哲思。但是站在我自己充满情绪因素影响的角度说,我真的没什么迷茫的。哲学思考通常来源于不解,以及从不解中诞生的求知欲和合理化的欲望,是给世界观中存在空缺、十分迫切地需要某种答案的人准备的。我不信命运,顶多相信微观层面的随机,听说量子力学就是一门这样的学问;不信善恶有报,毕竟组成因果报应的只是一堆完全可以在科学意义上解码的神经回路,还有一些由固定分子和物理量组成的外物,有时候还有一些经济学社会学因素。再比如,正义、善和恶的概念本身对我而言也没有那么高贵,因为我期望而且相信,它只是一种程序,运行在一个名为大脑的机器里,因为世界上有七十亿台这样的机器而汇聚成了一种现象。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深度,大概在于挖掘自身的经验、感受和心理现象。无论我学的知识到底是否足够(显然不够),它都给了我一种四周没有事物值得我惊讶的底气,因为我总能立刻、几乎是下意识地找到答案(除了某些神奇的自然现象,但我会坚信背后有科学的原因)。没有突破我世界观的现象,恰恰证明了我世界观的庞大与深刻。我认为这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利弊平分:我确实得以用更稳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用更理智的思维处理事件,然而它带给我的高傲也让我错过了许多艺术性的感受和经历,我是很珍视这个的,毕竟我也要搞创作。

有时候我在想,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这种极端现实(相对来说)的思考角度和我曾经的喜好背道而驰。我觉得,可能,只是可能,这是对我以前尝试进行过的哲思遇到的贬低的回应。一种投射?唉,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不鼓励那些浪漫的发散了,所有人不是从众地攻击别人就是盲目地攻击别人,对自己以外的现象毫无基本的了解和包容。那些被这种缺乏思考和逻辑的胡言乱语伤害的小孩子,我为他们心痛。